努力办好每“一件事” —— 我县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牵引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并发布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为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明确了行动路径。截至目前,这项政策在我县是否落地见效?群众办事体验感是否提升?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从“繁事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
在县政务服务大厅,彭先生正忙着为新开的武胜县万隆青涧小院农家乐办理手续。原本以为会像以前去好几个窗口、跑很多趟,没想到通过“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渠道办理,几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证照。
“只跑了一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太高效了!”彭先生说。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深入推进。
那么,“一件事”改革到底是指什么?县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务审批服务中,每一种事项包含多项审批、涉及不同部门,经历不同环节、提供各类材料,经常让申请人“手忙脚乱”。“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就是将“一揽子事”归结为群众眼中的“一件事”,大力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实现了“一揽子事一次办”,在一个窗口或网上提交就能快捷办理。
为新生儿办证可谓难倒了不少新手父母。现今,这已不再是难题。在县人民医院,市民杨女士分享了她给刚出生孩子上户口的经历:“我在‘天府通办’APP上点‘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在护士的提示下填写信息、上传资料,就把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等需要的证件都办好了,还可以选择邮寄到家。”
类似的“高效办成”事例不胜枚举。据了解,国家首批发布的13个“一件事”在武胜全部落地可办,包括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残疾人服务、退休等5项个人“一件事”和企业信息变更、开办运输企业、开办餐饮店、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信用修复、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注销登记等8项企业“一件事”。同时,国家发布的第二批包括企业迁移登记、就医费用报销、申请公租房等8个重点事项也将渐次落地。
一件事接一件事办妥了,企业群众开心而来,办成事满意而归,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部门供给侧”到“群众需求端”
一件件高效办成的“关键小事”也激活了政务提质的内生动力。其中,尤以项目审批最为明显。
最近一直在武胜经开区天府再生资源项目建设现场忙碌的项目负责人覃先生对“模拟审批”仍赞不绝口:“在土地报批期间,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对项目规划许可、用地许可等事项进行“模拟审批”,拿到土地手续后,跟着就拿到了正式许可文件,立马就可以开工建设了,比原计划节约了3个月时间!”
“以前办理许可,实行“串联审批”,需要五六个部门甚至十几个部门逐个逐步审查,不仅程序多,耗时也长。”县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们从项目业主的办事需求出发,对全链条事项进行流程重构和模式创新,牵引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等不同办理模式,从而实现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
如果具体事项是立足办事场景的迭代升级,“综窗改革”则撬动着办事全流程的优化提升。
据了解,随着“无差别综窗”改革的深入推进,除特殊情形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了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即线下办事“只进一门”,避免找多头、进多门;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了四川政务服务网武胜分站点管理,即线上办事“一网通办”,避免多头填、反复报。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政务服务供给,有效消除了群众办事感觉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较为不便的体验感。
从“规定动作”到“创新模式”
政务服务好不好,群众是“裁判”。
今年6月以来,政务服务“局长进大厅”活动持续开展,县级部门(单位)的“局长”每月轮流进驻县政务大厅,以工作人员的身份为企业群众现场办理业务、讲解最新政策、听取意见建议,全面检视“一件事”等政务服务流程“通不通”、服务“优不优”、体验“好不好”等办事细节。目前,有关负责人坐窗口已有30人次,收集企业群众意见建议50余个,疏通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20余个。
群众的所需所盼,就是政务服务的所作所为。
开展“午间不断档、下班再延时”服务,让办事群众“不跑空、事办完”;提供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帮办代办服务等“四项服务”,解决“上班没空办、下班无处办”的“痛点”问题;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提供兜底性服务;建立“好差评”评价体系,把群众的评价作为服务的“度量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政务服务的温度不断提升。
不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折射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当前,“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牵引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正在我县如潮蔓延,让企业群众切身感受到办事更省心、更舒心、更暖心。